“追孝”与文化寻根意识的发端

作者: 雷永强    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

关键词: 孝 追孝 文化寻根历史虚无主义

摘要:“孝”是中华传统伦理体系的始基与诸德之首,其本于血脉亲情。父母在世时,人们孝敬父母,是对父母给予生命的感念与报答,并指示着人们过上“仁”的道德生活;当父母去世,人们孝祀父母,文理昌盛,并在“追孝”的情感表达中,继志述事,在“类”的长河中给自己以安排和确证,使人自身成为“文”的存在。“追”字更多地指向于源头处,这种内向固守是华夏文明历数千年而不坠的原因之一,它在先民文化寻根意识的发端与形成中具有重要价值.尤其在当前对批判历史虚无主义也具有现实意义。


上一篇:柏格森哲学如何摆脱了康德与胡塞尔——读柏格森的《物质与记忆》
下一篇:故事演义与学派关系——孔子问礼于老子的再考察

期刊信息
刊名: 哲学动态
Philosophical Trends
主办: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
周期:月刊
出版地:北京市
语种:中文
开本:16开
ISSN:1002-8862
CN:11-1141/B
邮发代号: 82-462
复合影响因子: 0.506
综合影响因子: 0.268
 
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:
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(2019—2020)来源期刊(含扩展版)
 
核心期刊:
中文核心期刊(2017)
中文核心期刊(2014)
中文核心期刊(2011)
中文核心期刊(2008)
中文核心期刊(2004)
中文核心期刊(2000)
中文核心期刊(1996)
中文核心期刊(1992)

版权所有: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
地址: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    邮政编码:100732    京ICP4631453